2022年菲尔兹奖得主做了啥——詹姆斯·梅纳德

不久前,四年一度的数学届的最高奖项之一,菲尔兹奖的颁奖结果已经宣布,产生了四位获奖者。有网友想让我介绍一下这四位获奖者的数学上的主要成果,所以我准备就做这样一个系列的节目,给大家介绍下几位获奖者的主要数学成果和一些有趣的生平经历。

(詹姆斯梅纳德的近照,转自Quanta Magazine)

第一篇文章,我就介绍詹姆斯·梅纳德(James Maynard,1987年6月10日-)。梅纳德的主要研究领域是解析数论。解析数论是用各种数学分析的手段研究数论的数学领域。数论就是研究数字性质的理论,而数字的性质最重要的莫过于自然数,自然数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质数。一些爱好者熟悉的容易理解,却又非常困难的数学猜想,比如哥德巴赫猜想、孪生素数猜想,乃至黎曼猜想,都属于解析数论中的问题。数论是大家喜闻乐见的领域。但对爱好者来说,这也是一个容易误入歧途的领域,我绝对不建议各位业余爱好者研究以上几个猜想。即使是专业数学研究者,要投身这一领域,也是要冒很大风险的。而梅纳德就选择了这一领域,并且在2013年,其刚取得博士学位不久,就得到了解析数论中的一个大的成果,这个成果是关于孪生素数猜想的。


孪生素数猜想:

那些大小仅相差2的质数对,称为“孪生质数”,比如:3和5,5和7,11和13,10016957和10016959等。

孪生素数猜想是指:存在无穷多对“孪生质数”,这个猜想至今仍未被证明。目前,已证明的最好结论是:

存在无穷多对质数,其大小之差不超过246。


说到2013年和孪生素数猜想,我相信你能想到的一个新闻就是:时年55岁的张益唐证明了存在无穷多个对素数,其间隔小于7000万。因为这是第一次证明存在无穷多对质数,其间隔有一个有限上界,再加上张老此前一直默默无闻,经历也颇具戏剧性,所以张益唐的名字很快上了各大新闻,为大家所熟知。张老的这个发现确实很重大,确实值得一书。

但不为大众所熟知的是,就在张老的论文发表后的半年,梅纳德也发表了一篇关于素数间隔的论文。这篇论文实际上证明了,存在无穷多对质数,间隔小于600,所以他的结果要比张益唐的强。梅纳德的结果甚至更为一般化,他给出了任意连续数量的质数的最小间隔,比如存在无穷多组连续三个、四个、五个质数等等,其中最小的和最大的那个间隔是多少。所以,这是一个相当好的成果。

但问题就在于梅纳德发表论文的时间比张益唐晚了半年,他也只是一名26岁初出茅庐的博士,所以他的这个成果并没有引起什么关注,很多人也只是认为他改进了张益唐的结果。但在数论专家眼里,梅纳德当时的结果是非常出色的。在外人看来,梅纳德在这件事上运气不太好,但这在数学领域中是再正常不过的情况。同一个问题,如果有很多人在研究,那么往往只有第一个解决的人可以得到大部分荣誉。

而梅纳德在这个问题上,他不但与张益唐撞车了,他还与另一位功成名就的数学家撞车了,那就是陶哲轩。

陶哲轩在看到张益唐发表了他的论文之后,对素数最小间距问题产生了很大的兴趣。陶哲轩把这个问题加入了一个一个数学领域的集体合作项目——Polymath,目标是改进张益唐的结果。很快,几乎与梅纳德同时,陶也把最小间距进行了大幅改进到几百的数量级。所以,梅纳德不幸与陶哲轩撞车了。

当陶哲轩得知梅纳德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时,表现得非常大度,甚至还有点开心。陶说:“诚实地说,梅纳德的证明比我写得简洁干净,而且他得到了比我略强的结果”。陶哲轩为了避免梅纳德的成果被忽视,选择了不正式发表他的结果,也不与梅纳德共同署名发表论文。因为他知道,如果共同署名,那么多数人会认为他的贡献是主要的,但这不是事实。最终,梅纳德单独就这个成果发表了论文,这是梅纳德的幸运之处。现在我们知道这个质数最小间隔已经被缩小到246

尽管梅纳德失去了在2013年一举成名的一次机会,但这不影响他对数学的热情和质数的热爱。2014年,梅纳德有发表了一篇有关质数最大间距的问题的论文。我们知道,相邻两个质数之间的间距可以是任意大,这是很容易证明的。但如果问:在多大的自然数范围内,其中一定有一定间隔的质数,这就是质数的大间距问题。梅纳德在2014年,在这个领域,同样给出了一个改进的结果。


质数的大间距问题。2014年,梅纳德证明了,在前x个自然数中,必然存在一对质数,其间隔大于

t(1+o(1))\frac{(\log x)(\log \log x)(\log \log \log \log x)}{(\log \log \log x)^{2}}

其中,t是某个常数。陶哲轩几乎在同一时刻,证明了非常相似的结论。


但这次不幸的是,他又与陶哲轩撞车了。陶哲轩和另两名合作者几乎在同一时间,在这个问题上给出了几乎同样的结果。此后,陶哲轩与梅纳德撞车的事情,在数论圈里成了一个梗。以至于2015年,当陶哲轩证明了“埃尔德什偏差问题”的时候,他从侧面向梅纳德身边的人打听了一下,询问梅纳德是否在证明同样的问题。当他得知否否定的回答后,陶哲轩长出一口气,心说,终于没有撞车了。

埃尔德什偏差问题并不是数论里的一个典型问题,而梅纳德则继续专心在解析数论的领域。2019年,梅纳德解决了有80年历史的一个猜想:达芬——舍费尔猜想(Duffin-Schaeffer conjecture),这个猜想是关于用有理数去近似逼近无理数的。

很早以前的人们就知道用有理数去近似无理数。比如关于\pi ,祖冲之就给出两个近似值,\frac{22}{7}\frac{255}{113} 。如果问:能否用有理数分数无限的逼近无理数,答案当然是可以。因为你总可以把无理数在某个小数点后截断,然后当成一个有理数并转化成分数。这个分数当然可以任意的接近这个无理数。

但显然,当我们用有理数近似无理数的时候,我们希望这个有理数的分母越小越好。比如\frac{355}{113} ,约等于3.1415920,那在近似\pi 这件事情上,它肯定要比分数\frac{314159}{100000} 好非常多,因为\frac{355}{113} 用了更小的分母,完成了更高的近似度。

那么,数学家就问了这样一个问题:当寻找无理数的近似分数的时候,近似程度的效率可以达到多大?这里的“效率”的意思就是分母尽可能小,近似程度尽可能高。

关于这个问题,1837年,数学家狄利克雷证明了这样一个结论:当用有理数分数去近似无理数时,总可以找到一个近似分数,如果这个分数的分母是n,则它与这个无理数之间的误差小于\frac{1}{n^2} 。也就是,当使用分数近似无理数时,它与目标无理数的误差以分母平方的倒数快速逼近。

比如\frac{22}{7},它与\pi的误差小于\frac{1}{49}\frac{355}{113}latex 与\pi的误差小于\frac{1}{113^2}。倒过来考虑也可以,比如,当需要找到一个分数与\pi的误差小于一万分之一,那么存在符合这个要求的某个分数,而且分母小于100,因为100的平方是1万。

狄利克雷的这个定理当然非常有用,它说明有理数在近似无理数时,是非常有效率的。但数学家还没完,他们继续发问:如果对近似分数的分母施加限制,结果会如何?比如说,只允许分母取1到9;或者分母的个位数只能是1;或者分母只能是质数等等,加入这些条件后,近似效率会如何?

那么显然,对分母取值范围的限制会限制近似程度。对分母的限制越大,近似程度就会越低。在1941年,两位数学家,达芬和舍费尔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个定量化的猜想,讨论对分母的限制程度会如何限制近似程度,这个猜想后来就被称为达芬——舍费尔猜想。


曾经的“达芬—舍费尔猜想”,现在叫“达芬—舍费尔—库库洛普洛斯—梅纳德定理”,它的内容是:

如果函数f为: \mathbb{N} \rightarrow \mathbb{R}^{+},那么“几乎”对所有的\alpha,以下不等式:

\left|\alpha-\frac{p}{q}\right|<\frac{f(q)}{q}

其有无穷多的、互质的整数解p和q时,当且仅当p,q有以下条件:

\sum_{q=1}^{\infty} f(q) \frac{\varphi(q)}{q}=\infty

其中的\varphi(q)是欧拉\varphi函数,意思是小于等于q的自然数中与q互质的整数个数。

“几乎”是一个数学术语,可以简单理解为“例外情况非常少”,例外的情况占总数的比值趋向于0。

如果定义f(q)=\frac{1}{q}, 又当q为质数时,\phi(q)=q-1,则:

\sum_{q=1}^{\infty}f(q)\frac{\varphi(q)}{q} =\sum_{q=1}^{\infty}\frac{1}{q}\frac{q-1}{q}=\sum_{q=1}^{\infty}(\frac{1}{q}-\frac{1}{q^2})

发散。意味着不等式:

\left|\alpha-\frac{p}{q}\right|<\frac{f(q)}{q}=\frac{1}{q^2},有无穷多组解。这就回到了狄利克雷所证明的情况。


近80年后,梅纳德和另一位合作者共同证明了达芬-舍费尔猜想,这是梅纳德的又一项主要数学成果。那么现在达芬-舍费尔猜想应该怎么称呼呢?如果叫“达芬——舍费尔定理”其实不太公平。之前有读者指出,当一个猜想被解决后,应该在后面增加证明者的名字,再改称定理。比如“费马大定理”,应该改称“费马——怀尔斯定理”。这种说法有些道理。那么按照这个原则,“达芬-舍费尔猜想”现在就应该被叫做“达芬-舍费尔-库库洛普洛斯-梅纳德定理”,你能否记住这个名字我就管不着了。

最后,来一个梅纳德证明的,一个非常容易理解,又是非常难以证明的定理。它同样是关于质数的:存在无穷多个质数,它的10进制表示中,没有“7”,而且把数字“7”换成任何0到9中的任何一个数字,此结论都成立。这个结论非常有意思,它也是告诉了我们一些质数的分布规律。


梅纳德证明了,在质数表中,删去所有含有数字“7”的质数,这个质数表仍然可以无限地写下去:

2, 3, 5, 7, 11, 13,17, 19, 23, 29, 31, 37, 41, 43, 47, 53, 59, 61, 67, 71, 73, 79, 83, 89, 97

删除含有0到9的任何一个数字后,仍然有同样的结论。


而且梅纳德是从更大的进制单位开始证明这个结论的。你可以想象,在更大的进制下,单个数字所起的作用就会小许多,这个命题的证明难度也会变小。比如100进制下,每一位有100种取值。去掉其中一种,对整体上可表示的数字范围的影响是非常小的。所以梅纳德就从更大的进制开始,逐步向10进制逼近。

据说,在12进制的情况下,梅纳德卡住了非常长的时间。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,完成了10进制下的证明,他自己对此结果也是非常满意。但目前,没有看到梅纳德继续往9进制以下证明的消息,我们可以简单分析一下,进制单位再缩小会如何。

极端一些,直接从2进制看,显然一个质数不可能都是由0构成。那么是否存在无穷多个由1构成的二进制质数呢?其实全部由1构成的二进制质数,就是梅森质数。是否存在无穷多个梅森质数,目前猜想是真,但至今仍未证明。这个猜想已经存在数百年之久,当然是非常困难的。


关于梅森素数:

容易证明对2^n-1形式的数字,仅当n为质数时,其可能为质数。对那些形如2^p-1类型的质数,称为“梅森素数”,比如:

2^2-1=3

2^3-1=7

但:

M_{11}=2^{11}-1=2047=23 \times 89,不是质数。

至今未能证明:存在无穷多个质数p,使得2^p-1质数,也未能证明:存在无穷多个质数p,使得2^p-1合数

而所有的的梅森素数,其二进制形态都是若干个1的连写:

111…..111。


3进制会如何呢?感觉上可以存在无穷多个没有数字“0”、”1“或”2”的3进制质数。但同样,要证明此结论是非常困难的。

那么以上简单分析可以看出,梅纳德证明的结论是可以压缩到2进制的。但是个人感觉,进制数再往下的话,问题的难度呈直线上升,以至于梅纳德目前也就停留在十进制的结论下。

好了,以上给大家简单介绍了一下梅纳德的数学成就,可以看出,梅纳德对质数有执着的偏好。众所周知,关于质数的数学命题往往都是非常困难的。梅纳德的博士导师也曾劝梅纳德不要研究那些关于质数的猜想,但梅纳德对质数有执着的偏好和信念,所以仍旧投身了这一研究领域,并且得到了一些杰出的成果。恭喜梅纳德,下期文章再见!

参考链接:

https://www.quantamagazine.org/new-proof-settles-how-to-approximate-numbers-like-pi-20190814/

https://www.quantamagazine.org/number-theorist-james-maynard-wins-the-fields-medal-20220705/